繞頸之物
作者的家鄉在奈及利亞,後來移居美國。
奈及利亞的官方語言是英語,在美國的奈及利亞人教育水準普遍高於其他非洲國家,然而,這本故事裡,他們在美國仍受到異樣眼光的看待,即使有大學以上的學歷,也不見得能從事高階工作。但他們仍然不畏艱難,在異鄉懷抱著對於追求社經地位的執著,前仆後繼。
總共有12個故事。
⟨上週週一⟩
有點尷尬的故事。女主角到美國投靠丈夫,臨時找了一份保母的工作。那個家的女主人是藝術家,初次見面時稱讚了她,還詢問她是否願意當模特兒。女主角正面臨著對於生活無力的失落感,這為她帶來希望,振奮精神,然而,最後她發現一切都只是自己的一廂情願...
⟨跳跳猴山丘⟩
女主角參加了文學工作坊,參與的有白人黑人,他們必須在過程中發表一篇主題寫作。女主角寫了女性遭受歧視的經歷,跟其他人的作品不同,那是真實人物的真實故事,因為一切源自她人生的經驗。而在參與這個工作坊的期間,她依然扮演著被迫接受性暗示的角色。
⟨繞頸之物⟩、⟨贗品⟩、⟨媒人⟩
追求美國夢,有失才有得。失去,可能代表著婚姻的忠誠、與家鄉的疏離或是道德標準...
⟨明天太遠⟩
女主角妒忌受寵的哥哥,害死了他,還離間媽媽和阿嬤。而她戀慕的表哥就站在一旁,不阻止亦不干涉。
⟨頑固的歷史學家⟩
血脈的傳承與信仰的拉鉅。很喜歡這個故事。
⟨美國大使館⟩
女主角的丈夫是記者,他的報導引來報復,三個男人闖進家門,當晚只有女主角和兒子在家。對方錯殺了哭鬧的男孩,也奪走了一位母親的心魂。她寧可失去前往美國的機會,也不願將兒子遭受的不幸當成一個令人感傷的故事,當成自己被允許離境的一個理由。